健康頻道
愛心守護生命 平凡鑄就偉大
發(fā)布時間:2022-05-12 來源:中山日報

鐘海

張小林

張亞芳

樊后齊

他們一身白衣,救死扶傷,不畏艱辛,像蠟燭一樣燃燒自我,照亮患者,用智慧和汗水書寫自己的護理人生。今天是5·12國際護士節(jié),讓我們?yōu)獒t(yī)護人員送上最真摯的祝福!

鐘海 手術室外的“發(fā)明達人”

他是市人民醫(yī)院介入手術室的一名護士長,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一直在思考如何通過一些發(fā)明創(chuàng)造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雖然只是一名護理工作者,如今他卻成為了擁有12項國家科研專利的發(fā)明“達人”。他,就是市人民醫(yī)院介入手術室護士長鐘海。

今年39歲的鐘海,從事護理工作16年了。介入手術室主要開展心臟介入手術、腫瘤介入手術、神經介入手術、外周介入手術、疼痛介入手術和非血管介入手術等,所有的手術都是微創(chuàng)介入手術,最大特點是所有的人員都需要身穿防輻射鉛衣工作,也就是大家所說的“鉛衣人”或“鉛衣俠”。

鐘海說,是患者給他帶來無窮無盡的動力,支撐著他在醫(yī)療服務的道路上,一路前行。四年前某一天的深夜,鐘海和同事接診一名35歲男性胸痛患者,在介入室為患者開通閉塞血管過程中,患者出現惡性心律失常,他們立即給予電除顫、胸外按壓等一系列搶救措施后,患者轉危為安,閉塞血管也成功開通,患者被他們從死神的手中搶回來了。當脫下15公斤重的鉛衣時,衣服已經濕透。他們準備護送患者去監(jiān)護室時,一打開介入手術門,患者家屬喜極而泣,家屬哭著要下跪道謝,他們急忙攙住。這一幕讓現場很多同事動容,這份工作,救治的是一個病人,挽救的卻是一個家庭。

除了手術室的工作,鐘海平時在工作中還要制訂并實施護理質控計劃與培訓計劃,動態(tài)掌握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與改進,組織護理人員學習最新的介入新進展與新技術,組織擬訂專科護理發(fā)展計劃和科研計劃,負責檢查科室護理工作質量,參加并指導急危重癥患者、大手術患者的護理及搶救等。

鐘海希望通過不斷學習,可以繼續(xù)突破自我,往更高層次發(fā)展,掌握介入方面的最新知識與新技能,時刻保持最佳情緒投入到工作中。“希望通過我們的微創(chuàng)介入手術,贏得無數患者的生命健康,以及家屬放心舒心的笑容。無論何時,醫(yī)務工作者都要用最優(yōu)質的服務造福每一位患者,為患者帶來健康和安全,這是白衣天使的職責,也是我們的驕傲?!辩姾Uf。

手術室里,鐘海是一名專業(yè)敬業(yè)的護士,手術室外,他是一名“發(fā)明達人”。作為手術室的護士,每天的工作很忙碌,節(jié)假日遇到急診手術也要上,雖然如此,但他一直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給患者帶來更多的便利,這也是他業(yè)余研究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初衷。

“上班時我們要穿著15公斤重的鉛衣,平均一天要參與5至8臺手術,最多的一天要參與十幾臺手術,每天脫下厚重的鉛衣,渾身酸疼,里面的衣服都濕透了。”怎么解決大家每天脫下的鉛衣消毒問題,工作之余,鐘海一直在琢磨,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畫圖、查資料,鐘海發(fā)明設計了鉛衣消毒柜,一個柜子可以放置32套鉛衣同時消毒,不僅節(jié)約了空間,還給同事提供了便利,他的這一發(fā)明創(chuàng)造也獲得了國家級科研專利。

這些年來,鐘海已擁有包括造影劑注射外滲早預警裝置、一次性鉛圍脖套、介入室用鉛衣消毒柜、血管造影機房手術床用約束裝置等共12項,還有2項發(fā)明專利和5項實用新型專利在審批中。2021年全院護理專利總數55項,鐘海有6項,占10.9%,成為全院人人皆知的“發(fā)明達人”。

護理工作與發(fā)明創(chuàng)造并不矛盾,鐘海希望一邊給患者提供最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一邊用發(fā)明創(chuàng)造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成為一名醫(yī)術精湛、醫(yī)德高尚的白衣天使。

張小林 奔忙在防疫一線的“抗疫先鋒”

張小林是市人民醫(yī)院外科ICU副護士長,自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以來,他積極響應上級號召,報名參加新冠肺炎抗疫工作,不忘初心,勇赴抗疫一線,時刻以一名優(yōu)秀共產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

生命重于泰山,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2020年初,面對上級號召,張小林沒有絲毫猶豫,第一時間報名參加抗擊新冠肺炎戰(zhàn)疫,并寫下請戰(zhàn)書:“醫(yī)療前線就是戰(zhàn)場,疫情面前我們就是戰(zhàn)士,在這個危難時刻,在國家和人民最需要醫(yī)護人員之時,我想盡自己一份綿薄之力,作為一名共產黨,此刻我更應挺身而出?!?/p>

在和家人匆匆告別后,他就奔向了疫情主戰(zhàn)場、最前沿,進駐中山市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yī)院——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與來自中山市各大醫(yī)院的同事們組成新冠肺炎特重癥護理小組,負責中山市重癥新冠肺炎患者的特護工作。

張小林所在的特護組負責2名危重病人,進駐第一天,他就與同事一道熟悉病人的情況,因為有著較強的專業(yè)技能,僅僅通過簡單的新冠肺炎相關知識和必要的防護技能培訓后就投入了戰(zhàn)疫,晝夜奮戰(zhàn),超負荷工作,他們一方面要執(zhí)行醫(yī)生的治療方案,嚴密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關注患者呼吸循環(huán)的情況,同時要嚴格做好人工氣道的管理、腎臟替代治療、ECMO管理、俯臥位通氣護理等等,對于危重癥患者還要積極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深靜脈血栓形成,壓瘡等一系列的并發(fā)癥。每班下班前還要負責打掃消毒病房、收拾垃圾及防護工具的終末消毒等工作。事實證明,在張小林所在的重癥特護小組的精心護理下,兩例新冠肺炎重癥病人都成功轉陰并順利撤離ECMO輔助,其中1例患者已于2020年3月31日康復出院。

最讓他高興的是看到患者從臥床不起到下床走動,從嚴重生理依賴到自己梳理,從情緒低落到樂意跟我們談笑,到最后康復回歸社會的那一刻。

2021年,張小林又毅然加入了外防輸入的隊伍,跟來自全市不同部門的小伙伴們進駐廣州白云機場。在廣州,張小林主要任駐機場組醫(yī)療組長,參與機場指揮部的流程建設,小組工作職責和流程的制定,指揮中心防護區(qū)域的合理劃分和非一次性用品的消毒處理,負責小組成員的排班和輪休安排,并經常親自到機場一線了解組員的工作狀況,對組員工作中遇到的工作難題進行解答和指導。

隨著國內疫情的有效控制,防疫工作重心轉移到“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為主,張小林又先后三次被抽調到中山市陸路與航空口岸疫情防控工作專班,分別負責廣州、深圳、珠??诎兜娜刖陈每头至鞴ぷ鳎鳛檗D運組醫(yī)療組長,他始終把小組成員的安全放在首位,對轉運過程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嚴格把控,優(yōu)化和監(jiān)督,保證安全轉運旅客的同事做到轉運工作零事故,工作人員零感染,得到了領導和同事的認可。

自新冠疫情發(fā)生以來,張小林一直奔忙在防疫一線,有七八個月的時間他都駐守在抗疫一線,在疫情防控工作專班工作期間,他最長時有兩個月住在隔離酒店不能回家,但他無怨無悔,他說,“只要防疫需要,我都一定會沖在前面,因為我是一名醫(yī)護工作者,我是一名共產黨員?!?/p>

張亞芳 全院第一位國家級吞咽專科護士

“??谱o士是指在某一特殊或者專門的護理領域具有較高水平和專長的專家型臨床護士,做??谱o理一定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耐心,這樣才能更好地為患者服務?!比涨?,記者采訪了市人民醫(yī)院第一位國家級吞咽專科護士張亞芳。

今年33歲的張亞芳在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專科系統工作了12年,她說,該院神經??浦饕罩文X卒中患者,卒中患者入院一周內病情處于急性期,隨時會發(fā)生病情變化,這就要求護士做好基礎護理工作的同時,也要有很強的應急處置能力。她平常工作中除了做好以上工作外,還承擔著為科室停留靜脈通道困難患者進行PICC管置管的工作,同時也承擔著科室的實習生、規(guī)培生、研究生的帶教工作,也是神經科外聘講師。工作之余,她需要經常研讀國內先進的專業(yè)護理文獻,了解護理前沿知識,這樣才能把最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帶給患者。

卒中患者患病后不僅僅是疾病本身帶來的傷害,往往還伴隨著其他的并發(fā)癥,吞咽障礙是腦卒中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有28%~67%的急性腦卒中患者發(fā)生吞咽障礙。臨床上常常會留置胃管來解決吞咽障礙患者進食異常的問題。長期置管對患者誤吸和反流的風險也隨之增大,給臨床護理工作和患者安全帶來風險,為了保障患者安全,針對神經專科患者的特點,該院護理部特派出優(yōu)秀護理骨干外出學習先進理念和技能,張亞芳成為該院第一位國家級吞咽??谱o士。

??谱o士學習回來以后,張亞芳除了做好護士的基本職責以外,也協助進行科室管理,一方面對卒中患者進行專科全流程管理,制訂專科流程、制度,使卒中患者誤吸率、胃管置入率明顯降低,一方面帶領科室同事進行科研創(chuàng)新,使科室護士整體專業(yè)水平有明顯提高。在工作中她任勞任怨,并且主導了院級護理高水平項目——以護士為主導的吞咽特色專科建設,目前已經完成了科室、全院、院外的培訓、繼續(xù)教育和宣傳,護理吞咽門診于5月9日開診,以更好地為吞咽障礙患者提供服務。

工作中張亞芳不斷地對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和目標,不斷地去學習新的理論和知識,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記得去年2月她護理過的一名患者,這位40多歲的卒中患者出現吞咽障礙并發(fā)癥,留置胃管時間會長一些,患者很焦慮,擔心自己出院以后還拔不掉胃管,生活很不方便。作為一名吞咽專科護士,張亞芳安慰患者并詳細解釋相關知識以后,與醫(yī)生、康復師一起商定了一套針對此患者的護理措施,7天后患者順利拔除胃管,后續(xù)隨訪患者正常進食,他感激地說:“多虧了有張護士,我才能康復得這么順利!”

護理是一個有溫度的職業(yè),護理工作進步一點點,對患者結局的影響卻不止一點點。“不斷提升自我”是張亞芳對自己的要求,她希望通過不斷強化自身素質,為患者康復做出一份自己的努力。未來,張亞芳希望培養(yǎng)更多專家型的臨床護理人才,幫助更多的吞咽障礙患者。

樊后齊 做教育護士是需要有情懷的

日前,記者采訪市人民醫(yī)院急診科護士樊后齊時,他正在準備幻燈機、模型以及課件,當天下午他要在本院器官移植病房開展一次急救培訓講座,做完培訓,他就要上夜班,從下午五點一直上到第二天早上8點,這樣連軸轉的狀態(tài)已經成為他工作中的常態(tài)。

今年31歲的樊后齊在市人民醫(yī)院工作已經第10年了。眾所周知,急診科的工作特點就是“急”“忙”“雜”。急診病人發(fā)病急,變化快,病情重。工作中的他們都必須分秒必爭,迅速處理,最大程度地為患者爭取搶救時間。急診病人就診時間、人數及危重程度難以預料,隨機性大,可控性小,尤其是發(fā)生大型車禍、煤氣爆炸等群體性事件時,他們就更加繁忙,不知多少次因工作繁忙,中午兩點才能吃上午飯,晚上10點才能吃上晚飯。

樊后齊主要承擔急診科急危重癥患者的急救護理工作,包括院前120出車、急診分診、危重癥患者的搶救等。同時作為一名護理組長,他還需要協助護士長對科室的管理,包括日常工作的開展、護理質量的監(jiān)控、對年輕護士的工作指導等。

除此之外,樊后齊還是一名教育護士,主要承擔急診科的教育培訓工作,如護士年度培訓計劃的制定、各類培訓與教學活動的開展,還有對規(guī)范化培訓學員、實習生、進修生等進行帶教。同時他也是遵義醫(yī)科大學本科“2+2”課程的授課老師,承擔《急危重癥護理學》課程的授課。護理教育與培訓,是他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繁忙的臨床工作之余,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他累并快樂著。

“做教育的人是需要有情懷的”,一位老師的話讓樊后齊至今銘記,他從小就夢想著成為一名老師,現在的他正走在夢想的道路上。這十年間,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努力,他從一名年輕護士逐漸成長為一名實習生帶教老師、臨床帶教導師、教育護士,收獲了知識也收獲了情誼。

最近一位學生打算來中山看望他,但是因為疫情原因一直不能來。樊后齊說,“剛好我打開電腦整理文件,發(fā)現一個文件夾全部都是她在實習期間做的學習筆記并發(fā)給我儲存的,有的是電子筆記,有的是紙質筆記拍照發(fā)給我的,筆記的書寫時間是入急診科實習的第一天直到正式工作前。其中一篇筆記是關于心電圖的識別和處置,記得當時是在下班后站在搶救室的一臺電腦前,結合臨床真實病例,單就心電圖的識別我就講解了一個多小時,把一個白班上成了10多個小時?!爆F在收到她的微信稱呼一聲“老師”時,樊后齊覺得很欣慰。

打鐵還需自身硬,要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護理教育者只有情懷是不夠的。近年來,樊后齊自學成人教育的理論知識,參加了教育護士進修培訓班、自考研究生等,希望自己的知識儲備更加深厚。在學習的同時,他也對護理教育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他表示,“要珍惜這個美好時代,護理事業(yè)的迅速發(fā)展給了我們許多機遇,醫(yī)院的支持給予了我們良好的平臺,我希望成為閃閃發(fā)光的一盞明燈,在護理教育的道路上,繼續(xù)點亮他人,成為一名護理界的園丁。”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山日報”、“中山商報”、“中山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中山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中山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未注明“來源”為“中山日報”、“中山商報”、“中山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來源:中山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文章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 如本網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中山網聯系。
聯系人:陳小姐(電話:0760-88238276)。